原文地址:跨越千里的追随(三)作者:青山依旧 三、可爱老人,感动无数教育者 慈父般的蒋老师 蒋自立老师,是李镇西研究所的创建者,也是此次“中国式李镇西教师”评选的发起者。担任李镇西研究所博客编辑一段时间了,很惭愧却与蒋老师较少联系。
几位编辑有一个QQ群,我往往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却很少在群中发出声音。事前与蒋老师通过一次电话,有一位曾经的同事也与我一同前往,电话联系问能否参加。蒋老师热情的反问道:“怎么不行?”让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老人的热情。虽然他未担任博客编辑,但是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必会进博客,并且到各博客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不管是博客编辑还是参与评选时的一些资料传送,都在邮件中进行。时常我会忘记收邮件,而蒋老师会继续来邮件提醒。当自己回复时,便会快速的收到蒋老师的回复。
在参加此次评选时,需要上交一些材料,而那段时间经常外出培训,没能及时递交,半个月后怀着试试看的心情,也没敢问行不行,就递交了自己的材料,意外的是通过了审核,并成为了第十八位参与者。未曾谋面的老人,在我心中播撒着宽容的种子,让我默念他对青年教师的鼓励之心。
当看着李镇西研究所博客中他致参与者的四封信,你定然能够被他的那份用心感怀。其实直到参会前,我还是对他不甚了解,虽然已被他的用心很多次的感动过。一到武候的宾馆,一见面,我未曾叫出蒋老师,而蒋老师便先叫出了我的名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退休多年,却容光焕发,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一位知天命的老者,能够如此有生命活力。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中,我终于了解是一份对教育的无限热情与对年轻教师的提携,使他的生命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他几十年前就与李镇西老师是朋友,他退休后,让镇西思想走向全国,去影响更多的青年教师,便成了他的事业,在他的推动下,镇西研究所博客、各省的研究室、QQ群都纷纷的建立起来了。在他的引领之下,各省室都开展了学习李老师的书籍,并展示讨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蒋老师对每位参赛者都了如指掌,他不仅认识每个人的外表,更了解每个人的奋斗历程,每人发在博客中的资料,想来他是了熟于心的。
他面对每位后生,都如自己的孩子般呵护。当带着杨老师让李镇西老师写序那一刻,犹为令人动容。
李老师说自己很为难,答应不了。但蒋老师坚持要为杨老师请愿,但此事定然是非常为难之事,李老师未曾答应。蒋老师安慰般说:不写就我写嘛!那份为年轻老师创造机会的良苦用心,在座者都深刻的感受的到。
当每位演讲者讲完之后,评委轮流进行点评,时常蒋老师主动站起来,对演讲者的情况介绍一番,他如已出般对演讲者了解甚多。言语中满是关切与希望,那份爱怜与关怀,使他在年轻人中也显得更年轻了。
一位六十七位的老人,为何那么多人称他为慈父,想来这便是得到推崇与爱戴的原因。一位享誉全国的自我教育的创始者,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校长,何以在他的离职生涯中,继续着他的教育生命,是热爱,热爱使他拥有了教育的青春,使他的退休生活,注入了教育的多彩。与其说他的提携后生之心,为众多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如说众多的年轻教师的拥戴之心,使他更为青春、有光彩。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人生课题,也终了解了,为何有些人拥有一颗青春不老的心,那是因为有着一颗永不停息的追求青春的心,助人者助已,实乃至理名言。两个晚上,蒋老师都为我们开了短会,话题不离如何更好的举办此次活动,如何更好的为我们的发展,编织着未来的梦想。一个精心的策划,已在悄然间进行,当我还在路上游历时,便收到了群中老师们传阅着接下来的编书一事。
我们每位参赛者,包括每位与会者,都收到了一本《追随名师,做最好的自己》的书。这本凝聚着蒋老师和杨老师用心的书,拿在手中却觉如此的厚重。
那是一位长者的用心,他希望更多的年轻者,能够踏着李镇西老师的步伐,去抒写着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席间蒋老师鼓励我,以后多看一些名人名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精髓。并鼓励我:我的成长,很具有代表性,以后要在写作上转变一下方向,要不断锻炼自己的演讲风格。
同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之处。听着蒋老师的指导,真切的感受到当面对着褒奖时,我们只收获了一小部分,而当真诚的指出不足时,才会收获更多。
感谢蒋老师对后生的指引及谆谆教导。如今,将要踏上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牢记蒋老师的教导,坚实的踏着教育的步伐,继续行进在自己的教育人生中,我相信前面定会有更美丽的风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