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福案件》印象 文/雪国 《刘万福案件》是一篇社会问题类的小说,也是我所读到的邵丽关于挂职题材的第二篇小说。去年的《小说月报》转载了她的另一篇挂职小说《挂职笔记》。
两者不同之处是,《挂职笔记》写的是主人公挂职那个县的副县级以上领导们的众生图,而这篇小说则反映的是底层百姓的艰难与狡黠,可以说这种狡黠是被艰难逼出来的。更进一步的不同,则是这篇小说较之《挂职笔记》要深刻得多,前一篇我总觉得浮于表象的描摹与叙述而不够深刻。其实,“中国人”这个群体的处事方法与思维方式,迥异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也是几千年的历史给逼迫着积淀起来的,那种委婉而不直接,那种委曲求全而尽可能不抗争,那种处理事情的繁复而不简单,对人和事的态度的暧昧而不明了,都不是天生如此的,是一种几千年来的相互熏染与传承。刘万福是艰难的,他“三死三生”。
第一次的“死”与“生”,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他出生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喂他,“刘万福的父母挖树根熬水喂他,他得了肠炎,拖拖拉拉一个多月,眼看着皮包骨头没命了,父母把他扔在院子里等死”,可是,命大的他硬是慢慢活了过来。七岁上他又得了脑膜炎,二炮部队医院给他治好了。刘万福第二次的“死”与“生”,让他认识了人心险恶,在塌方的矿坑里,貌似非常关心他的阎涛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酝酿着极端自私的险恶,幸亏在刘万福被阎涛骗到巷道口偏僻无人处时,“突然觉得后脑勺有一阵凉气,像一条蛇一样从脖子一直顺着后脊梁骨碌了下去”,想起自己下井前拜井口的头刚刚磕下去的时候,冥冥之中听到的母亲的声音“大眼啊,你回头看看”,他回头时看到的是,矿灯照射下“阎涛手里惦着一大块煤矸石”。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头顶上轰的一声巨响”,给了阎涛打破尴尬的借口,“有救了,有救了”,那块煤矸石也有了堂而皇之而光明正大的用场,阎涛“边拿煤矸石砸井壁边喊道:‘日他妈,我就算着他们该来救我们了!’” 刘万福的第三次生死经历,是在他从山西煤矿上回来,在家乡蛰伏了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段时间里他忙活完了人生中的一些必要的程序,娶妻生子,为父母养老送终。回家过春节的在广东打工的表弟,来看刘万福了,又勾起了他毒瘾一样折磨着他的对城市生活的渴望。
在广东中山市,他的生意做得很顺利,从摆地摊卖菜到给一家台企送盒饭,这家台企的老板,萧万长的堂弟,很是看重刘万福的河南人“人好,讲义气”,把这家鞋厂二百多人的盒饭生意给了他。就在他的生意顺风顺水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砸了他的生意。
春节到了,已经三年没回家的刘万福带着一家人衣锦还乡,在要回广东的时候,最小的孩子因为吃多了好东西犯病,他只好让弟弟妹妹们先回去继续给工厂送盒饭,自己留下来陪孩子几天。十天不到,却被警车把戴上了手铐的他带走了。原来他的弟弟妹妹们贪图便宜,把他的一再嘱咐当做了耳边风,买死猪肉给工厂做盒饭,导致二百多人食物中毒。他铩羽而归。
半年后,他和老婆一起包车跑起了运输。在高速路上,又饿又困的他,想抽烟而找不到火,为了减一个从小车里刚抛出来的烟头,他踩刹车拉开车门从车上跳下来脚还没着地就被一辆车撞得像鸟一样飞到了路边沟里。
被路过的公安局长杨子龙救了,送进了医院。伤好了的刘万福怀揣着一颗朴实的报恩心,去公安局报答杨局长,却热脸贴了冷屁股,他让弟弟黑蛋跪下磕头,自己是热泪长流哽咽着说明了来意,杨局长却否认了救人的事情。医院护士以杨局长弟弟的大学同学的身份找到杨局长,才明就里:杨局长待的这个地方告黑状的人多,前三任公安局长都被告到监狱里去了,杨局长虽然“口碑非常好,大家都说你敬业能干有魄力,对待老百姓也非常好”,但还是有人找他的碴儿,告状信也已经可以用麻袋装了,他只想尽快脱身走人,深怕这件事张扬出去搅黄了自己以身体不行为借口打报告调走的计划。
半懂不懂的刘万福,在出院回乡的时候,只有怀着一个感恩、理解与同情的心,在公安局门口对杨局长行注目礼的份儿了。刘万福的故事不算完,真正的故事还在后面:他杀人了,而且一开杀戒就是两个人!他杀了出钱修了进村的路,捐钱建学校的刘七。当然,刘万福不是疯子,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杀这样一个大善人的。
因为在他眼里的刘七又是另外一个形象:横行乡里的地痞!当然,这也是他家所居住的那个半山羊村子的村民们的共识,因为他偷羊、点人家麦秸垛,大白天烧人家房子,“他说卸谁胳膊腿儿那可不是说着玩的”,无恶不作。刘七在刘万福结婚的第二天,在大街上扒光了刘万福媳妇的下身,在他边根据这女人的下体特征污蔑着女人的贞洁边继续着剥掉女人上衣的努力时,刘万福把刘七推倒在了稻田里,告到派出所时,刘万福却碰了一鼻子灰。出车祸后,刘万福回到家,买辆农用三轮车给人家运建材,又被刘七带人用锥子捅破了所有的轮胎,原因是刘七垄断了本地的建材市场,不允许外边的建材拉进来。
刘万福只好包了几亩果园,本想过个安生日子,大女儿却又被刘七糟蹋了。刘万福并没有因为这事义愤填膺到提刀杀了刘七,而是硬生生忍下了这口恶气,虽然忍得很艰难。刘七被杀是因为另外一件事上。刘七带着四五十个喽啰到他家果园寻事。
其中一个小喽啰上来就要抢他家的几筐桃子,在果园里劳作着的刘万福的妻女过来和他们讲理,却被刘七踢翻了桃篮子,打翻了母女两个。听到信儿掂着大砍刀从家跑来的刘万福,遇到了从车里抽出两把刀口里念叨着“专门来修理你个王八蛋”扑上来的刘七,刘万福手起刀落,砍下了刘七的头,又追上“开始找事儿的那个喽啰”,将吓得浑身筛糠跪地求饶的这个喽啰也一刀毙命。
说起来刘万福、刘七两家是有世仇的。刘七爹是大队支部书记的时候,在村里组织冬季兴修水利工程的工地上,他强奸了刘万福的小姑。从此刘万福的小姑可以不参加集体生产就能挣价值一毛多钱的工分儿了。后来刘万福的小姑远嫁到了山那边的安徽省。
小姑父来走亲戚的时候,刘七爹蹿进门掀翻了桌子扇了小姑夫一个耳光,肆无忌惮地大骂“你他妈的不是告我强奸你老婆吗?告去啊,我就是强奸了,我看你能把我咋地”,刘万福的爹陪着笑脸劝走了刘七爹。刘七爹死于睾丸癌,“村子里的人都说,死在这上头真是报应”,从这可以合理推断,刘七爹在村子里不只是祸害了刘万福的小姑一个女人。
刘七继承了他爹欺男霸女横行霸道的作风,而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隐忍则传染给了刘万福。所以才有刘七的得寸进尺与刘万福的一味忍让,直到退无可退,奋起反击,刘七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个时候的公检法终于可以执法了,判了刘万福死刑。其实自古以来,这隐忍与横行霸道是相伴相生的,或者说,刘万福爹和刘万福们的隐忍退让,纵容了刘七父子的横行乡里,并发酵了他们的骄纵之心,使他们日益肆无忌惮,从而将刘七引上了绝路。
在刘万福投案自首一心求死的时候,刘万福的二姑夫,中学教师张和平领着一帮人跑了三十多公里到信访局来给县委县政府送锦旗来了,他们举在头顶上的横幅写着“一心一意永牢记,三死三生报党恩”,看到“我”这个值班县长走出信访局门口,张和平领着这帮人跪了下来,他们不肯进信访接待室,又提出要让电视台录像,排排场场地把锦旗送给县委县政府。递给赵县长的稿子题目叫做“三死三生念党恩”,内容很有深味。
在例行公事的高调导语之后,叙述了刘万福的三死三生经历,最后一小段则是他杀死刘七的经过。这个稿子貌似散乱,且结尾没有扣题重新说起送锦旗的意义之类,而是以这样一句话收了尾:“在接到判决书的那一刻,他在法院的回执上还是签下了那句话:共产党万岁!” 张和平们以这样一种狡黠的方式在为刘万福上访,表达着他们认为的“刘万福太亏了”的意愿。
而且从刘万福被从死缓改判为无期徒刑看得出,这种狡黠是有效的。它体现了一种民间与官场之间沟通时的智慧。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的小说,虽然其间有一点带有似乎诡秘色彩的情节,如清晰地响在刘万福头脑中的母亲“大眼啊,回头看看”,我总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这是一个人在高度紧张与戒备之下产生的一种幻觉,幻觉中的主人公往往是自己最熟悉或最关系自己的人,无疑,刘万福在家里时,最关爱他的一定是他的母亲。小说开头的文学院老师对“我”的小说集将小说的诸项元素简单掺进低级的故事中爆炒一下就称其为小说的创作观的批评,以及让“我”学先辈作家去体验生活或找生活的提醒,是“我”去鄂豫皖交界处一个县挂职的原因,其实也是引出本篇小说整个故事的引子。
《小说选刊》杂志开头有一个栏目叫“阅读与阐释”,对作为本期头条的这篇小说的主旨做了一个阐述,认为这篇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呼吁捍卫底层百姓的尊严。认为刘万福的杀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女儿的尊严,全家的尊严;那个拒绝县长同情的女孩子说的“我们只想过一个有尊严的春节”是为了捍卫尊严,赵县长的女儿说的“最大的悲哀是,你们凭什么不经人家的允许就可以随便推开人家的门怜悯人家?”也是在维护底层百姓的尊严。
如果说后两者是在捍卫底层人的尊严,我不反对,但是如果说刘万福的杀人是在捍卫自己、自己女儿以及全家人的尊严,我不认可。因为刘万福的经历让我想到了林冲与高衙内,官二代的逼民造反,确有相通之处。而在刘万福们饱受屈辱忍辱苟活的时候,我们的司法部门的不作为不得不让我们部分认可半山羊村子里的年轻人说的话:“小打小闹的他们才管,凡是大闹的都跟他们有关系,除非上面直接下来抓才行。” 作者在小说中间安排了张和平反复问赵县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并根据赵县长的回答归结出这就是他的命的结论。
当他面对赵县长“怎么还信这个”的反问时,他的“现在还有谁不信这个呢”的回答引发了“我”的深思:如果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信这个,那这个国家还有救么?在这里作者有意识地避开了一个问题,一个时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信条的执政党,他的一些握有实权的所谓信众们骨子里都在信命,都在由此而生发通过在办公楼的建设形制、装修用料颜色等方面表达着升官发财的意愿,试图以此来部分改善自己的官运、财运、命运时,他应该作何感想。另外,这篇小说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始终穿插着“我”、“我”的经济学家丈夫、县委书记周启生之间关于农民工、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赶农民进城、经济政策的适众性特质、爱农民等话题的探讨与争论,这里体现着三个层面——道德层面、理性化层面、现实层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读,从而引导着小说主题的深化,至于“我”的后现代主义女儿,她以激进而极端的言论表达着现代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我们还是要庆幸的,就是他们还在关心着这个社会,偏激是年轻人的特点,是无可厚非的,它体现着年轻人还没有被世俗化的朝气与活力,她从提出颇有创意的旨在实现“在欢乐中抒写悲苦”艺术效果的电视栏目“一百个人的过年梦想”,到质疑以做县长的母亲为代表的官场“拿人家的苦难作为你们爱民如子的表演道具”的道德性,甚至质问母亲“你们凭什么不经人家的允许就可以随便推开人家的门怜悯人家?就因为你们是领导,就因为人家是穷人吗?”到决议要到最贫困的地区去当志愿者,表现出女儿这一代年轻人在真正接触到现实土壤时的一种理智与成熟。
同时,她的质疑与质问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从主动提议晒穷人苦难到旗帜鲜明支持保护他们的尊严的矛盾其实也存在于她本人一身的时候,则表现出小孩子的撒娇无赖的可爱。
总之,这篇小说很耐读,读后能够让人沉默,在沉默中思考,我想,当下的小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不多见的。(http://pinganlang68.blog.163.com/blog/static/8302691420120297283128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