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歌吟者——林丹华诗集《摩娑生活》序 林伟光 女诗人林丹华又有新诗集出版,因为学友兼文友的关系,要我在集前说几句话,这倒使我为难了。何哉?原因有二:一者由于较熟悉的缘故,知堂老人说过:“议论人家的事情很不容易,但假如这是较为熟识的人,那么这事更不容易,有如议论自己的事情一样,不知怎么说才得要领。”我如今就正陷于这种尴尬;二者是自己虽然也还喜欢读读新诗,却总是不怎么懂得其中好处的“门外汉”。
记得前些年看过一本书,忘记谁写的,总之是名家无疑的,书名就叫《门外说诗》,但名家可以,不佞何敢放肆?倘说些只见热闹未见门道的废话,岂不如鲁班门前抡大斧头,徒见笑于方家。然而,推搪之再三,一叠原稿打印件还是放到我面前,看来丹华这回是真的要赶鸭子上架了,却之再四呢,似乎有点矫情,只好勉力来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
从前东坡居士喜谈鬼,每每强来客谈鬼,曰:“姑妄言之。”后来清代之王渔洋作诗云:“姑妄言之姑妄听,豆棚瓜架雨如丝。”这回我说的也不过“姑妄言之”,大家也何妨以“姑妄听之”视之。闲话扯完,也应该归正传了,可是想想,以下说的到底还是闲话儿。
这当然不是说林丹华做的都是闲事儿,恰恰相反,她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一味儿诗情画意地与生活隔绝的人,她是一位职业女性,一位称职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如你我一般要面对生活里的琐琐屑屑。在与她交往中,忙不完的工作,常常令她行色匆匆。但是诗歌及散文、小说却是没有放下,本地或外地的报刊上也常常可以邂逅到她的作品,她的勤奋更多地令懒惰的我,格外地敬佩。
称为诗人,她当行出色的当然是诗,这也是我最初认识她时,她最吸引我的。说到诗,免不了絮叨几句。诗是一切文学形式的摇篮,似乎可追溯到葛天氏的时代,所谓杭育杭育派,所以某一点上说,人人都是诗人应该是成立的,因为无非是一种协调劳动的节拍,或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情爱。
到了诗人被特别隆重地推举出来的时候,诗也就已经不再是杭育杭育派那么简单了,而是开始贵族化了的一种文学样式。或许因此诗才在人们眼中,逐渐地走进了象牙之塔了。中国是诗的国度,但新诗发展的历史还不满百年,许多先进者筚路蓝缕,虽初见规模,到底比较那成熟并出现过巅峰的古典诗歌仍有差距。可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新诗的理由,因为新诗毕竟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希望,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现在的社会浮皮潦草,包括新诗的一切文学形式都受到轻蔑,——这虽不等于说文学没有价值,但也不怎么理直气壮。因此,如林丹华这样的坚持在文学(新诗)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就更难能可贵了。
作为诗人,林丹华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同样是诗人的父亲,有爱她,支持她创作的母亲、丈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使她可以在忙乱的工作间隙,静下心来游弋于诗歌之海,拥吻缪斯。或正如此,她的诗最初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恬静的气氛,如一道清澈的小溪流,清浅如许,其中水草卵石历历可见,我们尽可说它浅,却不能不欣赏它的一清到底,这使她的诗流畅、易读,甚至富于诗意之美。浅好不好呢?我以为与其令人高深莫测,则还不如浅的好,鲁迅先生评价刘半农时说过:“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诗也贵于言志,清浅深奥,乃至晦涩,皆诗人个人性情喜好之选择,只要写得真诚,写出了味,就是好诗。
何况林丹华的诗也不全都是浅,也还有较富于思想内涵的,如那首曾有过较大影响的《悟》,就已经有了关于人生的较深邃的思考。翻读她的这本近作,我们却意外地发现,迈入中年的林丹华,在诗的创作上孜孜以求,其作品也如其人,开始逐渐走向平实,其中的若干触及平常生活之作也多少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以平实的口语抒写平常的生活,体现一份沉甸甸的生活的成色。这本《摩娑生活》,在阅读中我不时地总要停下来,好像更希望从中咀嚼若干的生活况味,在与作者一同分享那琐琐屑屑的柴米油盐,以及生活里的磕磕碰碰同时,更要较深入地去进行一番思索。
这些诗巧妙地把生活织入其中,有时如一帧速写,有时是几句对话、一段情景。语言似乎更是平实,但平实里又不乏跳荡的句子穿插其中,因而诗就避开了平铺直叙,营造了跌宕的意境,如《给快要13岁的儿子》:“妈妈疼你疼你,疼你这个/一点儿也没有“开窍” 的愣小子/疼你这个学习并不认真成绩一般的愣小子/疼你这个发火时牛牛地顶撞一下妈妈/过一会儿却想方设法来跟妈妈和解的/心性憨憨的半大小子……”都是家常的语言,但因跳荡的句子穿插,故我们读来,却体会到其中活泼的氛围,而爱意就在诗里流荡。还有那首《父爱》:“我要回自己的小家去了/爸爸非要陪我到马路打的/我不让,他竟翻了脸说外面不安全/哦,72岁的爸爸/把他40岁的女儿当小孩儿呢。
”如小说抓住一个细节,就把父爱表现得多么生动,而最后的一句,好像顺理成章,却又有些意外的余韵,不是句号,是逗号,父亲的爱袅袅而无限。另外,如《进入办公室前那二十分钟》,则给我一份意外的惊喜,诗人从单调的千篇一律中发现美,使平淡的上班的日子也充满了诗意。这些诗,或者读时我们会觉得诗味不如从前的浓郁,可是却有另外的一种美,生活的酸甜苦辣拓展了诗的范围,使四十岁后林丹华的诗,有了迥异从前的内涵与境界。
当然我所欣赏的林丹华的诗,更多的还是这些贴近于生活的诗,其中纵有若干的不足,如还可以在语言上更费一番锤炼的工夫,以及不要把话都说尽了,要点到为止,留下更多的空白,等等,但她的探索是可喜的,也是值得她今后继续努力的。然而,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遗憾是,这样的诗,在她的这部集子里只占一部分。
如能集中在一起出版,效果会更好些,不知丹华以为然否?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汕头日报编辑) 林丹华的BLOGhttp://blog.sina.com.cn/ldh61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